咨询热线:400-066-2698
咨询热线:400-066-2698
更新时间:2025-04-26 作者: 振动时效去应力
作为连续四次亮相春晚的“前辈”,却从2023年开始选择了专心“进工厂”。
有媒体说,两家公司,在春晚舞台上的“一进一退”,暗示了机器人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。
CBO官谭旻却在跟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长达1个多小时的采访中表示,这是一个年满13岁公司的“克制”和“聚焦”。
“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发展阶段。目前中国新成立的人形机器人公司,大部分都处于创业第一年和第二年。因此,他们要快速融资,需要借助舞台展现自家机器人的独特性。”谭旻说。
但已经经历过这些,跳舞、按摩、下象棋、拧瓶盖,都是优必选展示过的功能。“当年优必选在摸着石头过河,现在别人在摸着优必选过河。”谭旻笑言。
然而,很早开始,优必选就从实验室走出来了。2021年,优必选熊猫机器人优悠在迪拜世博会中国馆服务6个月,每日运行超过8个小时,以此接受公众的检验。2022年,优必选Walker X系列中标沙特NEOM新未来城,探索人形机器人与商用场景的结合。
2023年,优必选Walker机器人“入职”中国科学技术馆。近3年该款机器人在“机器人大秀场”累计完成超过3000场常态化演出,年吸引观众超200万人次,其稳定性和可靠性等人形机器人商业应用的关键能力得到验证。
2024年,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系列进入工业场景实训,陆续进入吉利汽车、一汽-大众青岛分公司、比亚迪、北汽新能源、东风柳汽等汽车厂产线,进行智能搬运、智能分拣、智能质检、螺丝拧紧、零件安装、过程材料操作等任务的实训。
在探索了一圈应用场景后,优必选收敛心思,自去年开始专心攻克工业制造。理由是,优必选要在智能化水平最高的地方,让人形机器人与人形机器人、人形机器人与其他智能化设备之间实现高效协同作业,解决智能制造业的劳动力短缺问题,让人形机器人作为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工业化。
而以汽车厂为代表的高端制造,是最适合实现设备并联的场域。截至今年3月,优必选Walker S系列是全球进入最多工厂实训的人形机器人,获得了车厂超过500台的意向订单。
经过进厂进行单机智能的实训,今年优必选宣布进入实训2.0群体智能阶段。3月初,在极氪5G智慧工厂内,优必选方面宣称,数十台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应用群体智能技术,完成全球首例多台、多场景、多任务的人形机器人协同实训。
“接下来的路径其实很清楚了。”谭旻表示,通过在工厂实训的突破,优必选将进一步探索人形机器人在商业服务、家庭陪伴,再到家庭服务领域的应用,以此打通工业、商业、家庭三大场景,同时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,等待AGI(通用AI)的全面到来。
(图:数十台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在工厂内进行料箱搬运)
此外,更多有关优必选的群体智能战略规划、技术路径以及对量产和出海的看法,将在以下对话中呈现。
谭旻:群体智能是优必选创新性提出的概念,在具身智能的解决方案上进行探索。它并非单一的成果,而是一个持续创新和优化的过程。
群体智能的核心在于机器人之间的多场景、多任务协同,通过实训的积累,实现从单机智能到群体智能的跨越。
谭旻:优必选创新提出了人形机器人群脑网络(BrainNet)软件架构,并设计人形智能网联中枢Internet of Humanoids (IoH),为群体智能的软硬件实现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。
针对人形机器人群体协作场景,BrainNet架构由端云协同的推理型节点和技能型节点灵活链接,形成群体维度下的超级大脑和智能小脑,重新定义人形机器人的大小脑。
其中,超级大脑基于多模态具身推理大模型,重点突破智能混合决策技术,实现复杂产线级任务的高维决策;智能小脑则基于Transformer模型,创新研发跨场域融合感知技术和多机协同控制技术,支持多机并行分布式学习,加速技能生成与迁移。
此外,在复杂产线级任务的高维决策需求驱动下,优必选针对性研发了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多模态推理大模型,作为超级大脑的核心引擎,推动BrainNet架构实现持续自我进化,进而迸发群体智能。该推理大模型基于DeepSeek-R1深度推理技术,借助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智能决策能力,让人形机器人具备类似人类常识的推理能力,支持多台人形机器人之间复杂任务的高效拆解、调度与协同。
谭旻:群脑网络是群体智能的底层支撑技术。群脑网络提供通信与数据支持,而群体智能利用这一些数据执行任务。二者结合推动机器人从单机智能向多智能体智能发展,最终迈向AGI。
换句话说,假如没有群脑网络,就没办法实现线世纪经济报道:群脑网络的核心技术是什么?
当前的挑战在于数据的获取和训练不足,因此在AGI未完全成熟前,实现高度泛化的VLA仍有一定困难。
21世纪经济报道:在场景选择上面,优必选为什么选择工厂作为首个突破场景?
比亚迪工厂内,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与Wali瓦力工业移动机器人T3000、L4级无人物流车Chitu赤兔无缝协作,实现了从分拣、搬运到配送的室内外一体化的全自动流程,人形机器人与无人物流车、工业移动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管理系统(MES)协同作业,我们大家都认为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无人物流解决方案。人工智能
第一阶段(2023-2024年):实训1.0,在单一的工厂场景下验证单机智能。
智慧物流,并聚焦这三大场景下的多机、多场景、多任务协同。第三阶段(2028年及以后):从工业制造向更广泛的商业服务、家庭陪伴,再到家庭服务拓展,最终迈向AGI。
21世纪经济报道:不少同行都在说,今年是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。在量产这件事上,优必选是如何思考的?
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经验,智能车在发展初期同样经历了标准化和量产化的过程,优必选也在按照类似的路径推进。电池
和充电技术已达到汽车行业的标准,这为量产奠定了基础。再次,量产是一个分阶段推进的过程,从小批量生产到最终实现万台级别的工厂化生产。在当前阶段,虽然优必选已确定进入小批量量产试产(规模在数十台到数百台左右),但目前,整个行业的人形机器人大部分仍然是手工组装的。为进入下一阶段,优必选已在筹备万台级别的量产工厂,目标是逐步从数百台、数千台,最终达到万台级别的生产能力。
21世纪经济报道:同样,我们今年也看到许多友商发行的人形机器人产品价格,一个比一个低。现在关注单机价格和成本,有意义吗?
这就像当初进入中国的第一辆桑塔纳的价格在20万元左右,而当时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约500元/年。谁又能预料到30多年后中国成为了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领头羊呢?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汽车已经真正进入到中国家庭。因此,对于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发展,我们应该用10年甚至20年的视角来看待。
前沿技术本身是需要企业不断地投入,这也会导致第一代的产品肯定价格相对较高。但随技术的发展,这样的价格肯定会降低。未来,人形机器人的售价会有一个参考值,就是参考我们家用汽车的平均售价,大概15万元左右。但是这样的价格短期内很难实现,产业还一定要通过几年的努力,慢慢把成本降下来。而且一旦商业化量产的临界点来临,人形机器人的成本自然也会迅速下降,大家不需要对成本的问题太担心。
21世纪经济报道:人形机器人实际上更适合人少地广的情况。目前优必选在出海方面,有什么规划吗?
另一方面,全球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产业链实际上都在中国。因此,中国的产业集群和先进的生产力已足够支撑公司发展,不必急于向国际市场扩展。